中国文学论文_贾平凹小说的意象世界建构
文章目录
摘要
abstract
绪论
第一节 选题与意义
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
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
第一章 意象世界的内涵
第一节 “意象”与“意象世界”
一、中国传统文论中的“意象”
二、现当代学者对“意象”的阐释
三、从意象到意象世界
第二节 贾平凹所理解的“意象世界”的几个维度
一、虚与实
二、整体性
三、传统与现代
第二章 贾平凹创造的“意象世界”及其流变
第一节 “商州”时期(1978-1992):“意象世界”建构的初创期
一、建构“意象世界”的写作方式的形成:从《山地笔记》到《太白山记》
二、“商州”的选择与出走
第二节 “废都”时期(1992-1995):“意象世界”建构的初步成熟
一、“意象世界”建构的逐渐成熟
二、从《废都》到《白夜》——“废都”世界的选择、构建与毁灭
第三节 从《土门》到《怀念狼》(1996-2000):意象世界建构的深化期
一、“意象世界”建构中的新探索
二、精神流浪的轨迹:“土门”到“高老庄”再到“商州”
三、新的转向:从世纪末的迷茫到对人与人性的关注
第四节 对“商州”的贴地回归(2003-2018):意象世界建构的圆融期
一、“意象世界”建构的纯熟与圆融
二、《秦腔》与它的清风街——灵魂的安妥、为故乡立碑还是对“人”的逼视
三、古炉村——历史观察中的人性审视
四、樱镇与“带灯”——文学“困境”的打破
五、从《老生》到《山本》——回归“秦岭”的自然与历史
第三章 贾平凹意象世界的构建策略
第一节 “以实写虚”的写作主张
一、贾平凹以实写虚的理解与起步
二、魔幻现实的笔法
三、密实的贴地叙事
第二节 “散点透视法”的“有趣实验”
一、“散点透视法”的尝试——从《龙卷风》到《白夜》
二、“散点透视法”的纯熟运用——从《秦腔》到《山本》
第三节 情节或故事整体的意象化
一、以情节为意象
二、以故事整体为意象
第四章 意象世界构建的意图、追求与启示
第一节 贾平凹构建“意象世界”的内因——主体精神表露的渴望
第二节 贾平凹的对小说的理解与追求的突进:“混沌”的还原
第三节 “意象世界”的文学启示:“民间性”与“传统性、现代性”
结语
参考文献
附录 贾平凹重要作品发表/出版年表
致谢
文章摘要:贾平凹的小说中构建了大量的“意象世界”,并独树一帜地以“意象世界”的建构作为小说写作的主要艺术策略。他打破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叙事中的再现或还原式的写实方式,而开辟出一条“以实写虚”的写作道路。本文从贾平凹小说中构建的诸多“意象世界”切入,对其整个创作历程进行查探,厘清这期间贾平凹文学观与创作方式的突破和变化,并从中找出贾平凹的这种以“意象世界”的构建对中国当代小说写作的艺术启示,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:绪论包括了本文的选题意义、对当前贾平凹研究现状的考察、研究方法与本文的创新之处。第一章是对本文讨论的关键词“意象”和“意象世界”进行理论界定,梳理这两个词语从中国古代文论到当代文学研究中内涵的迭变,并指出贾平凹对“意象世界”这一概念的具体理解;第二章则对贾平凹四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构建出的种种“意象世界”进行梳理,还原其从无意识的、不自觉地进行建构到最终有意的进行“意象世界”构建的过程,找出他不同创作时期中不同“意象世界”的特点以及发生的转变,并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;第三章以第二章所梳理出的创作总历程为基础,指出贾平凹所说的“以实写虚”的具体方法,摸清他都通过哪些艺术策略来完成“意象世界”的建构;第四章着重讨论贾平凹以“意象世界”的建构作为自己写作方式的内因,以及这种创作方式对当代小说创作和汉语写作的贡献。在本文看来,贾平凹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后,最终通过建构“意象世界”的写作方式开辟出了属于自己的小说写作范式,并以其创造的“意象世界”完成了对现代和传统的勾连,为中国当代的小说创作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。
文章来源:《小说评论》 网址: http://www.xsplzz.cn/qikandaodu/2021/1110/1313.html